求实创卓越 奋进新时代
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大学新路
——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
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轩福贞
(2022年10月29日)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来宾、各位校友,老师们、同学们、朋友们:
大家好!
金秋十月,丹桂飘香;弦歌飞韵,溢彩流芳。在全国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历史性时刻,我们在美丽的青春河畔隆重集会,共同庆祝华东理工大学70周年华诞。
在此,我谨代表学校,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!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教育部、上海市委、市政府、各级地方政府、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表示衷心的感谢!向百忙之中莅临大会现场以及线上观礼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!
建校70年来,孜孜以求的华理人始终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在创业中起步、在勤勉中发展、在创新中跨越,走出了一条“顶天立地”的一流大学发展之路,绘就了熠熠生辉的历史画卷。
应新中国发展所需,顺势而生,学校开创了化工高等教育的肇始之路。1952年,应国家建设需要,按照“培养工业建设人才、发展专门学院”的原则,交通大学、震旦大学、大同大学、东吴大学、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强强联合,化学化工领域的高端人才辐辏云集,创建了华东化工学院。建校初期,学校设有3个系、5个专业,满怀理想信念的老一辈华理人勤奋求实、艰苦创业,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。短短八年,学校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,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。
汇入改革开放洪流,乘势而上,学校开启了转型发展的奋进之路。1988年,学校列入国家教委三所综合改革试点大学之一;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,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;而后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行列,成为首批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6所高校和全国首批22所实施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,获准建设“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”。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。
踏上新时代新征程,聚势而强,学校开拓了逐梦一流的跃升之路。2014年,化学工程与工艺成为中国大陆高校中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。2017年,学校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行列,化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,化学工程与技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+。学科内涵式发展进入快车道,迈向了建设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。
“惟其艰难,才更显勇毅,惟其笃行,才弥足珍贵。”建校70年来,不论是艰苦创业的筚路蓝缕、直面改革的坚韧以行,还是投身新时代的波澜壮阔,一代代华理人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,始终保持不畏艰险、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,风雨兼程、披荆斩棘、砥砺前行,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与祖国同行、与时代共进的壮丽篇章。
回望70年的办学历程,勤奋求实的华理人,始终永葆爱党爱国、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。从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、百业待举之际创建,到1965年响应祖国号召参与“大三线”建设,在四川黄坡岭上“舍小家、顾大家”建设西南分院,再到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风气之先;从2008年组建上海第一支汶川地震灾后社工服务队,到2018年助力云南寻甸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,再到2022年疫情防控大上海保卫战,一代代华理人以殷殷家国情怀、拳拳赤子之心报效国家,在经济发展、学术繁荣、英才培养、社会服务和大国利器铸造中展现了华理担当。
回望70年的办学历程,勤奋求实的华理人,始终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。从建校初期首创化学与制药工学、抗生素制造工学、重有机合成、化学工程、感光材料、玻璃钢等专业,为国家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;到上世纪50年代末,应国家原子能事业发展需求创建第二无机工业系;再到当下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;从全面工程教育,到绿色工程教育,再到新工科;从“培养高级工业专门人才”,到“少而精,学到手”,到“合格+特色”,到“厚基础,强实践”,再到“创新型人才”,华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,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精英、行业翘楚和国家栋梁,成就了“化学工程师摇篮”的美誉。
回望70年的办学历程,勤奋求实的华理人,始终坚定勇攀高峰、矢志一流的科研梦想。从朱正华临危受命研制国家高空飞行器专用材料,到苏元复提取稀有元素支援国家核工业建设;从刘馥英开发分子筛脱蜡技术填补能源化工行业空白,到李世瑨为国家高速飞行器研发专用薄膜;从焦扬声团队承担环氧树脂研制任务,为航天工业大国重器穿上“防护衣”,到于遵宏团队领衔开发出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,改写中国煤气化技术依赖进口的历史。“国家所需,华理所向”的信念熔铸在一代代华理人的血液里,书写了科研报国的生动实践。
回望70年的办学历程,勤奋求实的华理人,始终坚持面向世界、互鉴互通的开放格局。从新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,到建立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、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、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,再到成立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、奥利弗·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等国际化创新平台,华理在同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的互鉴、互容、互通中,形成了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交流局面,构筑起开放办学新格局。
回望70年的办学历程,华理人始终传承勤奋求实、励志明德的精神品格。不论是“不畏艰险、迎难而上”的艰苦创业精神,还是“心有大我、无私奉献”的黄坡岭精神;不论是“矢志一流、顶天立地”的创新精神,还是“拼搏奋斗、为国争光”的乒乓精神;不论是“潜心耕耘、持之以恒”的汗水哲学,还是“学在华理、工程报国”的优良传统,这些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,激励着一代代华理人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意气风发、昂首阔步,朝着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赓续前行。
各位来宾、各位校友,老师们、同学们、朋友们,回望过去,我们感慨万千,豪情满怀;展望未来,我们心潮澎湃,充满希望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,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”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加快发展、大有作为的最好时期。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,唯有变革才能超越,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、更加宏大的视野总结过去,把握现在,开创未来,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。
新时代新征程,华东理工大学将始终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坚定一流大学方向。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,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不断增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政治自觉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要保持“战略定力”,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目标方向,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华理担当。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,不断推进学校治理的现代化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,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坚实支撑。
新时代新征程,华东理工大学将积极响应“国之所需”,培养一流人才方阵。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、培养人才第一资源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,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。要聚焦生物医药、智慧化工、低碳能源等紧缺急需关键领域,突出工程教育特色,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,全力培养具有中国风格、世界水平的工程人才。要以高水平学科平台为基础,加快跨学科人才培养,着力造就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,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新时代新征程,华东理工大学将勇于担当“国之脊梁”,打造一流师资队伍。我们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,加强顶层设计,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促进华理成为人才荟萃、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。要以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为抓手,以更积极、更开放、更有效的人才政策,汇聚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。要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,做具有大学问、大情怀、大格局、大境界的大先生,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、结构合理、业务精湛的一流师资队伍。
新时代新征程,华东理工大学将矢志铸造“国之利器”,产出一流创新成果。我们要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变革科研组织模式,以有组织的科研汇聚人才和创新能量,走交叉融合创新之路,以大平台、大团队、大任务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要以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契机,重塑生物医药、低碳能源等领域全链条创新,构建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,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,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“卡脖子”瓶颈,打造化学化工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要坚持“立足上海、辐射长三角、服务全国”的发展思路,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、上海科创中心和临港新片区建设,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。
新时代新征程,华东理工大学将大力弘扬“国之大道”,厚植一流校园文化。我们要传承弘扬“勤奋求实,励志明德”的校训精神,增强文化自信自强,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,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。要加快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合作,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发展,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。要从文明进步的高度思考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前进方向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在国际高等教育和世界学术舞台上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,成就一流大学的新高度。
各位领导、各位来宾,校友们、老师们、同学们、朋友们,团结就是力量,团结才能胜利。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教育部和上海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以笃行不怠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,沿着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埋头苦干、奋勇前进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!
谢谢大家!